• 最新公告
  •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特色美食
  • “走转改”活动的实践特色与理论意义
  •   属龙的属相婚配表2011年8月中旬,根据、中央外宣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的要求和部署,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是新闻战线深入贯彻落实总“七一”重要讲话,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线,党的新闻事业性质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提升新闻队伍能力素养的一次重要新闻实践活动。这项活动开展以来,广大新闻工作者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百姓生活,采写了大量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报道,给新闻战线带来了一股清新务实之风,受到广泛好评、引起强烈反响。

      一年来的实践表明,“走转改”活动既是对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也是适应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举措,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带来了的多样化需求;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带来了的显著变化;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手段的性变革。另一方面,新闻界也存在着脱离群众、品位低下、格调低俗等不良现象,突出表现为有些只注重经济利益,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在新闻竞争中了正确的判断力和社会;有些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名,在文化娱乐报道中低俗、庸俗之风;有些为制造“卖点”,不惜,捕风捉影,虚假新闻。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新闻及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和声誉。针对这些变化和问题,作为大众的新闻,必须更加主动的去应对,更加自觉的去调整,认清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通过不断创新,努力增强新闻宣传和引导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和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大局。“走转改”活动开展的动因和时机的选择,正是适应这些变化和挑战所推出的战略性举措,契合了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适应了当今社会、格局和生态变化的要求。

      作为平面和电子的突出代表,在“走转改”活动中,和精心组织,有序推进,立足常态,久久为功。一大批编辑记者走出高楼大院、文山会海,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沿海边疆,用真情倾听百姓,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一大批带着泥土芳香、带着情感体温的鲜活报道在“走基层”系列专栏和黄金时段强力推出,成为版面和电视荧屏的亮丽风景,充分发挥了主流排头兵和主力军的带头引领作用。

      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新闻报道的全部事实都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新闻工作的基本方法就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只有走出去、沉下去、融进去,新闻报道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才会有清新朴实的文风,才会有打动的力量。一年来,和央视“走转改”报道以体察国情、关切群众疾苦为职责和报道,用典型的事例、真切的场景、鲜活的语言,真实记录基层群产生活的新面貌新变化,真情反映基层群众的呼声和愿望,把群众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分析这些报道,可以看出“走转改”活动给新闻工作者带来的姿态、语态、心态的变化,对新闻工作带来的观念性改变。

      自“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各新闻单位积极响应,及时动员部署,细化工作方案,建立基层联系点;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到基层调研、采写新闻,广大编辑记者踊跃参加。与此同时,各新闻单位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开设专栏,推出重点系列专题报道,一大批来自一线、原汁原味的新闻作品深深打动了读者、听众和观众,引起广泛共鸣。

      在“走转改”活动中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编委率先垂范,编辑记者积极参与。目前,每位编委到基层采访平均3次以上,全社先后有700多名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挖掘现实素材、采写现场新闻,推出了一大批鲜活生动的“走转改”佳作。截至今年6月,头版头条共刊发“走转改”报道26篇,推出整版报道85个,开设一线、调研、百姓相册、草原牧区行、新事、探访熟悉的陌生人、万里海疆行、民族地区行、文化听潮、新春走基层、春耕一线、干部在一线、贫困山区行、西部纪行、艺文采风等子栏目近30个,这些栏目共刊道1000多篇。在此过程中,将“走基层”当作新闻的一种,形成一种工作常态,长流水、不断线,无论是主题宣传、典型报道,还是热点引导、监督;无论是版、新闻版,还是周刊、专版;无论是动态新闻、深度报道,还是理论评论、文艺作品,“群众”的意识更强了,“基层”的元素更多了。

      在“走转改”活动中精心策划,精品迭出。台领导分别率队调研采访,各部门、各频道积极参与,截至今年“新春走基层”专题报道结束,即有560多报道团队、1600多名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奔赴基层,他们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上高原、下矿井、访农家、进社区,足迹遍及全国31个省区市上百个县乡村,共播发相关报道近3000条。综合、新闻、财经、中文国际、英语新闻等多个频道,《》、《新闻30分》、《朝闻天下》、《》等十几个栏目联合启动“走转改”报道活动,推出了“新疆皮里村日记”、“达茂旗土豆销遇难题”、“拉马底架起连心桥”、“同仁医院、儿童医院日记”、“杨立学讨薪记”、“邵全杰的回家”、“关注先心病患儿”等一大批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反映时代发展脉搏的精品佳作。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能不能以深厚的感情对待人民群众、以高度的自觉服务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的根本问题。在“走转改”活动中,广大新闻工作者同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把笔触、话筒和镜头对准基层,把重要版面和黄金时段留给百姓,许多报道注重百姓视角,彰显民生情怀,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

      在“走转改”报道中,始终遵循视角朝下的原则,让群众成为主角,让草根成为主人公,已成为一个鲜明特色。“一线”、“百姓相册”、“新事”、“探访熟悉的陌生人”、“春耕一线”等栏目,都是着重关注普通人的命运,把报道的触角深入到家庭、社区、车间、兵营、乡村等社会最小细胞。例如“一线”栏目刊发的《西海固人家盼移民》一文,讲述了当地群众用水困难的问题,记者通过与采访对象的直接交流,体验他们的工作生活,生动呈现出最普通人的状态和生活观念。“干部在一线”专栏刊发的《驻村故事》、《三名干部的驻村日记》等,通过基层干部的讲述,反映他们下乡驻村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生动事迹,让读者看到了细微而真实的基层中国。“春耕一线”栏目刊发的《冬春啃下万亩田》、《抗旱保春耕科学来助阵》、《山西蒲县薛关村:农田吃上“营养餐”》等报道,聚焦春耕生产,关注农资供给保障及惠农政策落实情况,乡土气息浓厚。“探访熟悉的陌生人”栏目刊发的《贵州赫章县舍虎村大学生村官周靖:扎根穷山沟种出“金饽饽”》、《太原工务段道口工张峰:扼“”守平安》等报道,通过基层群众的生活变化和内心感受,真实展现普通群众的风采风貌。

      在“走转改”报道中,将黄金时段留给普通百姓,春节期间要把“新春走基层”活动作为重中之重。《》创新编排,把该栏目作为头条新闻或主打新闻,如1月19日播发的《酿酒敬家人的夫妇》等一组报道,开创了《》在头条播发“新春走基层”的先河。在此期间,《》还了《小花的除夕》、《小央金:我去只有一个心愿》、《邵全杰的回家》、《秦岭打冰人的苦与甜》等报道,得到社会广泛好评。据统计,春节期间《》共播发“新春走基层”50余条。这些节目在制作上打破了眼睛向上的选材习惯,镜头100%都是瞄准基层百姓,成为百姓视角最到位、屏幕效果最生动的一次大规模新闻实践。

      “走转改”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新闻深刻体察民情、真诚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也是及时发现问题、推动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走转改”活动中,各新闻单位带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准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宣传导向和基调上充分体现大局意识,在纷繁复杂时局中把握社会脉动,引导人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多元利益中把握群众脉搏,满腔热情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以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报道权、监督权,为党立言、为国尽责、为民。

      在“走转改”报道中,增强服务意识,为民排忧解难,制作了一大批反映群众呼声和愿望的优秀节目。比如,针对达茂旗马铃薯滞销问题,央视在多个频道和栏目进行了集中报道,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高度关注,最终帮助当地打开了市场销。“儿童医院”对长期困扰群众的号贩子问题做出深入调查,既全面了看病难、看病贵的深层次原因,又展示了医生、医院和在解决看病就医问题上所做的种种努力。在有关春运的报道中,注重引入多元化题材,既推出“直击春运”、“春运服务台”等节目,直接为返乡过年的旅客提供资讯服务,也反映买票难、行难等实际问题,同时也对有关部门探索解决问题的努力做了充分报道,赢得了的认可和理解。这些报道有的注重为解决民生难题提供服务,积极为解决问题提供思和;有的注重揭露社会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和消极现象,以建设性的态度推动了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

      作风和文风历来是新闻工作的重要问题,不仅涉及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涉及新闻语言与文字的风格,而且还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影响着受众对新闻媒介的认同与评价。新闻报道只有围绕群众关心的话题,说富有生活气息的话,说老百姓自己的话,才能更加生动鲜活、更有感染力。在“走转改”活动中,各新闻单位积极引导编辑记者深入一线“接地气、抓活鱼”,拜群众为师,向实践学习,在新闻报道中充分使用群众语言,让群众感到可亲可信,切实提高了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

      在“走转改”报道中,善于从群众语言中获取智慧、得到,在与群众的交流互动中,不断探索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抓住了读者的关注点和兴奋点。比如,在“新春走基层”栏目报道中,大部分都只有四五百字,长的也不过千把字,改变了冗长的文风;在文字表达上,注重用群众语言说话,朴实生动,亲切易懂,给人以短小精悍、清新活泼之感。如《“夹心”阶层住新居》一文,讲述了海口工薪族郑鸣买新房的过程,通篇500多字,没有过度的渲染,但简练的语言、鲜活的故事,使人如临其境,深切感受到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为普通百姓带来的实惠和喜悦。在《2011-2012民生三问》特别策划中,整版6篇报道每篇都只有400-500字,分别围绕百姓关心的工资、物价和取暖等民生话题,用百姓的话讲百姓的事,其中有南昌农民工讲述讨薪的历程、有西安“惠民肉菜进社区”活动的、有甘肃为困难群众发放生活补贴的。这些报道都是从基层群众的切身感受出发,述说他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变化,表达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引领读者与他们一起体味生活的甘苦、时代的进步;口语化的表达,原汁原味,文字虽不长,但都见人见事,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

      新闻工作是对实践创造的真实记录,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基层是国家和社会的毛细血管,新闻工作者只有走进基层和群众中间,才能找到鲜活素材,将现实生活生动地刻画出来,把群众呼声真切地表达出来。在“走转改”活动中,广大编辑记者深入广袤大地,“一身汗、两腿泥”,奔走在新闻现场,捕捉生动场景、记录感人故事,创作出大量带着泥土芳香和现场温度的作品。

      在“走转改”报道中,充分发挥视觉功能优势,强化镜头表现特长,以生动的情节和画面,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增强了报道的表现力;强化新闻报道的体验性和融入感,在节目中大量采用同期声,营造了浓厚的现场氛围,深深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比如,在《皮里村日记》节目中,为表现孩子上学的,陡峭惊险的悬崖、寒冷刺骨的马尔洋河、滑行的铁索桥等,都在电视画面中得到真实展现。对广西农民工春节回家的报道,以空中俯拍表现“摩托车返乡大军”的壮观景象,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折射出浓重的“归乡”情结。这些报道抛弃概念化与程式化模式,画外音少、同期声多,善于抓现场、用画面,呈现给观众的都是当事人的现场讲述和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图景,强化了报道的情感张力和现场感受。

      与此同时,央视在许多节目报道中,都采用了全程、连续报道的方式,充分展现人物命运起伏或事件发展脉络,既有现象的扫描和观察,也有根源的探讨和思考,从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折射全局性问题。这种报道方式与事态发展同步,具有时效性和社会动态性,重在表现对单一新闻事件的主动参与和干预过程,因此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引发关注。比如,“拉马底村索道医生”从2011年1月首次到11月直播结束,共投入几十人持续报道,共新闻和专题60多条。“儿童医院日记”历经两个多月,连续跟拍了20多个孩子看病求医的过程,记者对近百位医生做出调查采访,制作了七集系列专题报道。而《杨立学讨薪记》则创造了《》以“新闻连续剧”形式进行报道的新纪录。这些报道类似于“现场版电视剧”,但比电视连续剧更能引起关注,因为电视剧是虚构的,而新闻报道是实实在在的。

      “走转改”活动是新闻工作者了解基层、增进与群众感情的有效形式,对于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具有直接影响,有助于新闻战线转变作风、锻炼队伍,促进新闻事业健康发展。在“走转改”活动中,大批编辑记者满怀热情深入到基层群众当中,思想观念、新闻悄然发生变化。他们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与群众平等相处、真诚沟通,通过与群众的零距离、面对面采访,了艰苦和困难条件的,提升了意志品质和能力素质。

      和央视在“走转改”报道中,创作了一大批备受关注的精品佳作。伴随着这些报道的采访制作,一大批编辑记者、播音员和主持人在实践中受到了熏陶、磨砺和锻炼,业务素质发生了明显改变和全面提升,集中涌现出一个个具有理想、责任意识和职业追求的优秀新闻群体。比如,刊发的《安多:海拔4800米的守望》一文,是该报记者刘毅从拉萨乘车8个多小时,克服严重高原反应,界海拔最高的气象观测站采写的现场新闻。刘毅在谈到此行的感受时说:“通过这次高原采访,我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责任和有了进一步认识,使我获得许多宝贵的人生阅历和。这次采访不仅是难忘的职业经历,也是受益终生的心灵之旅,有助于我今后更好地前行。”文章见报后产生良好反响,安多县气象局长拉巴顿珠说:“刘毅记者来到我们高原气象站,由于严重缺氧,夜里辗转难眠,但他克服困难采访,实地体验高原职工的工作生活,帮助我们反映实际问题和困难,使我们倍感温暖。”

      央视“皮里村”报道组实反映当地农牧民孩子的上学,经过多日徒步跋涉,才进入采访现场,拍摄的画面险象环生,令人惊心动魄。参与采访报道的记者何盈谈到此行深有感触:“走基层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中央的一份苦心,是在为我们年轻记者补一堂课。走基层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回归,像这种方式,很多新闻前辈就是这样做的。皮里村采访之后,我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要做一个裤腿上永远沾着泥巴的记者。”许多报道对象对央视记者不畏艰辛、深入扎实的作风给予了高度评价。邕宁宣传部门在来信中说:“央视记者能在老乡家真的住下来,真实感受农村的变化,这种一头扎进村里,真正和农民吃住在一起,一心一意搞采访的作风非常让人。”

      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闻工作服务发展稳定大局的任务越来越重。在多元多变的社会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任务更加突出;在攻坚、矛盾凸显的社会转型期,引导的难度不断加大;在新异军突起的格局中,主流把握话语权的挑战日益增大。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和复杂的,广大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正确认识国情党情民情,只有植根人民,才能准确把握群众所思所愿所盼,在新闻宣传中主心骨,唱响主旋律,掌握主动权。从这个意义上讲,“走转改”不是一般性教育活动,而是对历史的传承,对传统的发扬,更是面对现实的与时俱进,改进新闻工作的根本途径,代表着新闻宣传的正确方向,应当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新闻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被视为党理政的重要资源和手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职责。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空前发达,群众获取新闻的途径十分便捷,借助表达利益的意识逐渐增强。党的新闻工作必须成为新闻的主干道,在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影响群众、引领群众。“走转改”活动提醒广大新闻工作者,面对中国转型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需要深入思考新闻承担的社会责任,认识实现这一社会责任的途径和方式。如果我们的宣传报道只让上级满意,而忽视群众意愿;只是自说自话,而群众不感兴趣;只注重套程式,而忽视群众感受;只炒作街谈巷议和花边新闻,而远离群众关切,就难以满足群众的要求和。

      深化“走转改”活动,广大新闻工作者要自觉贯彻党的新闻工作方针原则,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多反映振奋的变迁变化,多展示发展的成就。要准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新闻宣传导向、基调和内容上充分体现大局意识和要求。要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从社会关注点入手,多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工作,多做平衡心理、促进和谐的工作。要不断探索有效办法,确立领导干部示范带动机制,推动更多新闻工作者奔赴基层一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是对中国新闻界在全新的社会中践行党的群众线的深刻体认

      新闻工作党的主张、反映人声、通达社情,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仅有利于提高新闻宣传工作水平,而且有利于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泉,深入基层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拓宽视野胸襟,回答好“依靠谁”的问题;才能以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回答好“我是谁”的问题;才能让新闻生动鲜活、群众喜闻乐见,回答好“为了谁”的问题。

      深化“走转改”活动,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始终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要合理解决新闻资源的分配和注意力资源的导向问题,要强化大众视野,多宣传群众的生产生活,多报道群众的创新创造,多反映群众的愿望要求,在全心全意中体现新闻工作的价值。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基层,才能获得真实、鲜活的新闻素材;只有真正走进群众,才能解决为大众还是为小众、层还是走基层、跑热门还是跑冷门的问题;只有真正深入实践,才能不断回应时代的新要求、满足群众的新期待。要学好群众语言,多些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多些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使新闻报道让人爱读爱听爱看;要善用群众语言,变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活泼,少些式、远离八股腔、避免假大空;要不断创新语言表达方式,说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3、“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是中国新闻界深入了解和正确认识现实国情的实践体验和深刻观察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面对新变化新情况,新闻应该担负起社会进程描述、社会进程观察和社会进程监督的重大责任。如何做好正面宣传,如何进行热点引导,如何开展监督,是在新闻工作实践中需要准确把握的一大现实命题。面对多元多样的需求,需要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信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追求;面对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需要提供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的方法经验,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缺陷和弊端,需要开展监督,揭露侵害社会、危害人民、毒化的种种不端行为,向传递文明观念和健康。

      深化“走转改”活动,要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闻工作者要深入了解民情民需、民困民难,根据群众需要提供针对性服务。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阻隔可能发生的燃点,从而化解矛盾,消除隐患。要加大对热点难点问题的阐释力度,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帮助群众厘清思,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进一步强化新闻报道的建设性作用。要注意把握好报道基调,既要正视基层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又要充分反映各级党委做出的积极努力,科学地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本质和主流,辩证、发展地看待问题,防止片面单纯地问题、凸显矛盾,避免产生负面影响的报道出现。

      4、“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履行职责要求,对“三贴近”的进一步深化落实

      新闻报道的根基和源头在社会实践中,新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是深入实际、感受生活,奔走在上、扎根在基层、活跃在现场是新闻工作者履行崇高职责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当今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为人们认识世界、观察社会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渠道,但作为新闻工作者不能因为有了网络等捷径,丢弃与群众朝夕相处、同基层水乳交融的优良传统。“走转改”在本质上和中央一贯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要求是一致的,它既是对“三贴近”要求的具体化和深入践行,也是新闻工作者履行职责的生动实践。新闻工作者只有把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中获取养料养分、汲取智慧力量,才能砥砺意志、强化作风、改进文风。

      深化“走转改”活动,广大新闻工作者要亲临基层一线,挖掘新闻素材,现在虽然交通和通讯条件大为改善,但不论客观怎样变化,都代替不了亲临现场、亲眼目睹、亲身感受,这也是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的内在要求。要实意、脚踏实地,带着感情和责任去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通过生动场景的展现和现场氛围的营造,吸引受众的关注。要克服对电脑、网络的过度依赖,改变“网来网去”和“大报抄、抄网络、网络抄微博”的不良倾向,提倡体验式和调查性报道,强化只有在基层在现场才能抓独家、出精品的意识。要克服对文山会海和新闻发布渠道的依赖,改变“文来文去”的工作状态,俯下身、沉下去寻找线索,追求“发现式”新闻。

      5、“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是中国新闻界适应社会多元变化和现代发展的主动担当和积极应对

      近年来,随着新的出现和新技术的运用,我国新闻工作的在不断变化。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新闻需要向群众真实描述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需要在各种矛盾的社会运行中,披露事件、解释变动原因、剖析影响、说明发展趋势、阐述社会意义。如果将报道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量,它就不能只是一个浅层次、表面化的呈现过程,而是要将自身置于社会运行实践当中,置于群活实际当中,为提供更全面更深入更具逻辑关联的深层次、度、立体化的新闻发展过程。

      深化“走转改”活动,广大新闻工作者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以努力满足党和以及社会与的需要。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准确把握群众需求、贴近群众心理。要主动适应技术和格局的发展变化,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提高引导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善于掌握和运用新载体、新技术,不断改进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要善于捕捉和描述社会进程的细节变化和动态过程,帮助群众了解客观变动,适应变化。要强化对社会进程的深入观察和深刻了解,体察社会转型期的现实国情,抛弃道听途说和浮光掠影,抛弃不求甚解和浅尝辄止,掌握新闻工作的专业方法,提高新闻工作的职业水平。

      6、“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是中国新闻界在新形势下加强队伍建设、转变作风形象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我国新闻工作者的队伍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众多青年记者编辑投身于新闻事业,他们缺少基层实践的历练和社会经验的积累,特别是其中有些人直接从学校到新闻单位,缺少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功”,需要补上群众观点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一课。另一方面,有些和采编人员在以往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弊病,有些人满足于浮在,整天“跑机关、泡会议、抄材料”;有些人满足于闭门造车,凭借想象任意复制粘贴;有些人罔顾社会,迎合低级趣味,故意煽情炒作;还有些人为了名利,编撰虚假报道,从事“有偿新闻”。造成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职业等方面出了问题。

      深化“走转改”活动,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深刻理解新闻工作的目的所在、动力所在,明确认识新闻工作者的根基所在、价值所在。要坚守正确人生坐标、崇高职业理想,把自己的追求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努力为党的新闻事业增光添彩。要加强主观世界的,认清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找准努力的方向,在接受群众的教育中得到锻炼提高。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新闻从业基本准则,把握导向基调,追求品位格调,注意考量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自觉抵制错误观点、虚假新闻,健康的新闻秩序。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和职业,强化新闻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培训,在学习实践中思想品质,提升综合素养、增强工作本领。

      从和等主要新闻单位“走转改”的实践特征看,虽然其表现为一种“活动”方式,但实际上是党的宣传领导机关对中国新闻界的一项重大实践议程设置,是党的新闻工作传统在新形势下的再现。面对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的现实国情,“走转改”的提出,是基于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做出的正确判断,是新闻战线发挥“理政重要资源和手段”的战略性选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发展深入进行的保障,是纾解转型过程中各类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公信力、巩固社会主义阵地的核心。“走转改”活动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特有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引发了新闻界观念性变革,深化了规律性认识,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和引导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走转改”活动是新时期新闻战线对党的群众线的生动践行,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群众性原则的时代遵循和实践表述。在新闻工作中新闻真实性原则,加强职业和作风建设,保持鲜活生动的新闻文风,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但近年来,少数和从业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又受到当前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着过于强调主观先行、炒作社会热点、刻意制造卖点、回避矛盾问题,职业水平与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走转改”活动为改变这些不良现象和思想观念,做出了成功探索,找到了有效办法。

      “走转改”并非是一个全新命题,早在上世纪40年代整风过程中,为鼓励新闻工作者加强思想,树立良好作风,同志就给《解放日报》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要求采编人员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地反映现实生活。同志也很重视作风和文风建设,

      1992年,他曾就思想作风和形式主义提出,指出:“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在他看来,文风与作风是相互联系的,形式主义的文风其实反映的是一种虚浮不实的思想作风。同志在视察人民日讲话时指出,新闻工作者要“六大作风”,即“敬业的作风”、“实事求是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清正廉洁的作风”、“严谨细致的作风”、“勇于创新的作风”,为新闻工作者转变作风,加强思想和作风指明了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以同志为总的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体现了指导新闻工作的基本思想。

      由此可见,“走转改”活动其实是党对新闻工作的一贯要求,是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扬,是对党的几代领导人经典论述的一个很好的实践印证。

      通过“走转改”活动,中国新闻界和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业的性质旨和责任进行了重新审视,更加明确了工作方向定位和人生价值坐标,对新闻工作和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和深刻变化。广大新闻工作者进一步加深了对现实国情的了解和对社会进程复杂性与特殊性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到基层是最广泛最丰富的报道源泉,是新闻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富矿;进一步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和主角;进一步体会到好新闻是用脚板跑出来的,只有深入基层群众,直接感受实际生活,才能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进一步认识到基层是个人成长成才的沃土,只有经过基层实践的磨砺和锻炼,才能有效提升意志品质和职业素养。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体现了尊重新闻规律和提高引导艺术的。新闻战线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统领宣传工作,使新闻宣传正确的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众的统一起来,把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打造新时期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闻品格。目前格局、生态、新闻队伍结构都出现许多新变化、新情况,如何深化对新闻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走转改”活动对此做出了有效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一问题。

      新闻规律存在于新闻活动和新闻事业之中,对新闻活动的运行和新闻事业的发展起支配作用。是否认识、承认、遵循和践行新闻规律,关系到新闻工作的得失成败。正因为如此,反复强调,新闻工作一定要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同志在考察人民日时指出,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按新闻规律办事,已经成为党领导新闻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

      在长期新闻实践中,人们逐渐探索出新闻活动的两条基本规律——事实决定律和尊重受众律,新闻工作只有在尊重事实和尊重受众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完成新闻活动,实现自己的特定。事实决定律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报道客观事实;事实决定新闻,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作为基础和客观依据,没有事实,新闻报道无从谈起。尊重受众律要求新闻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要,新闻信息的最终流向和消费者是受众,新闻机构的服务对象是受众,新闻活动的核心意义在于满足群众的新闻需求。

      “走转改”活动之所以引发强烈反响,受到广泛赞誉,其原因正在于这项活动和遵循了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真实反映了群活,充分体现了群众意愿。

      分析和央视“走转改”活动的报道形式和表现特征,从中可以看出,“走转改”是新闻战线遵循和实践新闻规律,加强和改进新闻报道工作的有效手段。各新闻单位主动设置议题,强化报道的百姓视角、民生情怀;注意把握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强化报道的服务意识、为民排忧解难,在析事中体现正确导向;真实性原则,强化报道的现场展示、亲身感受;深入研究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注重使用群众语言,鲜活表达;不断创新表现方式,注重采访、连续报道;从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在同群众交流中形成共识,增强了报道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大批编辑记者在基层采访中获得,了意志品质、能力素养。这些实践表明,“走转改”活动符合新闻规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各新闻单位在活动中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对新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新闻战线肩负着正确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切实反映群众呼声的重任。“走转改”活动为新闻界在新形势下做好新闻宣传和引导提供了遵循,能够进一步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把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当前的新形势及基层群众的生活实践密切结合起来,让新闻单位高效率运转起来,把宝贵的新闻资源利用好,真正使新闻事业得到发展壮大。

      新闻工作实践性最强,脱离了实际生活则一事无成。同志指出:“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深入实际,多报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多宣传人民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激励全体人民信心百倍地创造美好生活”,这是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养分和行为驱动力。新闻记者的就是用自己的双脚走进火热的生活,用自己的慧眼捕捉瞬息万变的信息,用自己的智慧和思考为时代抑恶。唯有立足基层,脚踏实地,才会有真实生动的新闻佳作。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一些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原则立场有所淡漠,摒弃了新闻工作的光荣传统;有的把收视率、广告收入看的高于一切,不注重社会效益,只注重“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一些新闻工作者眼光朝上、品味低下,疏远群众、远离基层。“走转改”活动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宏大的实践气魄推动广大新闻工作者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对于秉承新闻工作的光荣传统,永葆新闻战线的本色具有十分深远的重大意义;对于新时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切实提高抵御不良和低俗之风影响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走转改”活动也是一次正本清源的思想教育,有着丰厚内涵和重大实践意义,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和引导指明了正确方向。

      当前,“走转改”活动正在向纵深推进,它给中国新闻界带来的一个重要,就是要使其成为新闻工作的一种、一种机制,使其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自觉坚守和工作常态,让基层意识和群众观点始终成为新闻报道的不竭源泉和思想动力。为使这项活动能够长期下去,各新闻单位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继续精心组织实施,同时要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完善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机制,推动“走转改”活动成为新闻战线的自觉行动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成为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

      继续深化“走转改”活动,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树立“人民至上”的。提高采编队伍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能力,真正把这项活动由客观要求为内在动力,促进编辑记者树立群众观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让“走转改”带来的好作风、好文风内化于心、落实于行,不断强化服务群众的意识。二是要与重大主题宣传相结合。要善于处理群众关切和引导,解决好当前与长远问题,把握主流思想、突出主题宣传;要把“走转改”与日常报道结合起来,善于从基层实践中、从群众感受中挖掘深刻内涵,提升思想含量、体现重大主题。三是要健全长效机制。“走转改”不是短期之策、权宜之计,要持之以恒、成为常态,避免忽冷忽热、虎头蛇尾;要建立完善考核、考评机制,调动采编人员深入基层的积极性,使他们的个人成长与“走转改”紧密结合,使走基层成为造就新闻人才的必由之。四是要建立保障机制。确保版面和时段,让“走转改”的精品佳作能够在重要版面和黄金时段刊播;新闻单位负责同志要定期深入基层调研、采访报道,对走基层的人员次数、时间安排、任务要求等作出具体;要完善激励机制,对那些常走基层、扎根基层、业绩突出的新闻工作者,给予表彰励。

      翼龙无人机现真身房产调控不放松张贤亮否认包养5情人油价或下调携拐杖登机遭拒传那英退出好声音安否认小德ATP总决赛夺冠梁稳根称易找对象德安东尼任湖人新帅袁莉被咒生畸形儿萧敬腾不公开性向欧盟暂停收碳排放税曝阿里纳斯与上海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