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8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美国休斯敦是一个华裔移民定居已久的城市,随着华裔人数的增多和商业的发展,休斯敦的中国城也从原来嘈杂的45号公傍搬迁到了如今的西南区,一代一代的中国人了华裔人数的增长和商业的繁荣,中国之后,移民大批量移民休斯敦,新老移民的心历程各有什么不同,抱着一探究竟的心情,记者走访了不同年代赴美的华裔移民。
1969年赴美的余先生
像美国其他城市一样,最早赴的应该是来自中国、的移民居多。 余颂辉先生就是早年来自的移民。
余先生出生于,在他13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拮据的少年时光塑造了他坚强的性格,也练就了他很早就能生活的能力。在完成了高中学业后,他赴英国留学,随后到参军。1969年,29岁的余先生来到美国,先在mantana state读书,后转到奥斯丁读研究生,在那里,他结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就是他的夫人sue ann。 他们在1974年结婚后就一直定居在休斯敦,可谓是休斯敦的老华侨了。
说到初期赴美的生活,余先生说,由于自小受的教育就是英式的,所以到美国并没有什么感到生活的不适,这里的语言,习俗和饮食对于他来说都是顺理成章的,没有经历过过渡期的不适应。由于他学的是土木工程,他的少数族裔身份反而使他受益,记者询问他的职称中dbe是什么意思时,他解释说,dbe全称为disadvantaged business enterprise,这是为了照顾少数族裔承揽工程的需要,而的工程必须分配固定的比例给拥有少数族裔头衔的工程师。
没经历过文化,语言和饮食变迁之苦的他,思想和意识始终是阳光和的,他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帮助新移民解决生活的困难,他的和热情在休斯敦侨界有很高的评价。在他70岁生日的时候,中国人活动中心的朋友送给他的贺言是“阅历七十, 心态十七”。
当记者请教在美这么多年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时, 他说,“要最充分地利用身边的资源和文化差异来获取最大的收益,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最轻松。”虽然采访没有见到余夫人,但从家里的布置和余先生的讲述里,记者看到他们夫妻经过了的感情。他们有两个孩子,儿子和女儿都学有成就,他们夫妻定期的走访世界各地,中国是他们最喜欢的目的地。
对于华人应该保留什么传统的问题,余先生的观点是助人为乐,帮助弱势,帮助家庭,这样会让大家都开心。
后的第一批留学生
属于新中国后的第一代通过留学移民美国的新移民,北大英语系毕业的他,在1992年就到美国文学。受益于他良好的教育背景,在美国的移民生活中,他也没有感受到语言类的障碍。
谈到出来的困惑,当时的移民经济上都不富裕,网络电话根本就没有,最让他记忆犹新的是为了打个国内长途电话都很挣扎,那时的移民一般没钱买新车,都是以二手车代步。
谈到美国的文化,他感觉中国人对美国的文化认知还常有限的,即使今天,大部分华人圈子里的朋友应该还是华人,中美文化的差异很大,完全融入需要时间。 说起在美的生活,他觉得,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当然要保留,但是一些坏的习惯不应该带到这里来,诸如不谦卑,抢车位,喜欢拉帮结派等等。
谈到忠诚,他认为,我们既然已经选择定居在这片土地上,就不应该对美国不忠诚,既然我们喜欢这里的,人际关系和法律关系,就不应有客居的心理,应该像爱护自己的家园那样热爱这个国家,只有这样,才能让主流社会认可华人, 使得华人有更大的空间 。
开餐馆的辛女士来自省梅河口,梅河口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交通枢纽,见多识广的她在商场练就了独挡一面的坚韧性格,言谈话语间透露着东北人的爽快,她到美国正好10年了。第一站就是休斯敦。
当年她和老伴到美国看儿子,相中了休斯敦这片土地,于是选择留在休斯敦并很快在中国城兑下了一家位于中国城中心的餐馆,一晃就是10年。
由于赴美之前没有英文底子,所以语言沟通成为最大的问题,即使现在也得借助儿子来阅读英文信件。好在中国城里说普通话的居多,生活中也没有感到不便。尽管英文不够灵光,但跟当地人的沟通还是很顺畅,辛女士餐馆请了两个墨裔帮手,也跟她一同在餐馆干了10年,辛女士了他们如何包饺子、包韭菜盒子等地道的中国小吃。
辛女士非常关心,也华人的地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如果中文能够成为在更多的场合被认可,她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说起中国人应保留的传统,她说,储蓄是中国人的传统,也是应该值得保留的习惯,确实,美国主流也在检讨以往的寅吃卯粮的消费模式。(郑直)
--博才网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