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大企业看作大树,把小微企业看作小草,大树和小草一起才能形成森林,没有其中任何一方,都形成不了森林的生态。而且我们现在服务的小草,以后也会长成参天大树。”建设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李晓芳这样形容她所理解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物理反应还是化学反应?我们也常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一位业内人士谈到,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银行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服务已经可以突破物理网点。“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我们的服务已经可以延伸至乡域甚至农户。这是技术进步为银行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业务提供的新径。再加上国家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高度重视,连续出台政策进行支持,我相信这会产生不容小觑的化学反应。”
以建设银行小微快贷这一线上产品为例,去年新增贷款客户14万,今年到目前为止,已新增贷款客户9万,且其中大部分是此前没有与银行发生借贷关系的“无贷户”。
今年6月,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货币政策、监管考核、内部管理、财税激励、优化等方面提出了23条短期精准发力、长期标本兼治的具体措施,进一步督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支持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情况如何?《金融时报》记者近期开展了调查。
“从我们服务的客户群体看,客户层面、业务层面都反馈,小微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相对比较强烈。”泰隆银行普惠金融部总经理王小四对《金融时报》记者说。
对于定向降准、小微贷款利息减免等小微金融扶持“硬举措”,民生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周伯婷表示,这些都为小微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金融生态,精准聚焦的小微金融支持政策红利已经不断,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力度明显加大。
今年以来,央行已实施两次定向降准,强调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并在MPA考核中明确定向降准资金用于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王小四介绍,今年二季度泰隆银行小微企业信贷增量超额完成,且贷款利率较一季度下降。“去年新增业务里面,约20-30%是从来没有和银行合作过的客户,而且这个比例现在也在持续上升。”
利用定向降准的资金反哺普惠金融领域客户方面,建行已经有了成功实践。2017年,建设银行普惠金融贷款新增及客户数量均居同业首位,是唯一达到人民银行普惠金融最高激励目标的国有大行。
李晓芳介绍,今年以来,为落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部署要求,建设银行调整了小微企业内外部价格政策。对小微企业实施内部资金转移优惠价格,并下调了部分小微快贷产品定价标准,在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基础上,充分评估客户与我行的业务合作情况、产品覆盖度、综合收益等情况给予更优惠的价格。
银行则积极运用中期借贷便利(MLF)合格抵押品范围纳入单户授信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政策红利,盘活存量资产,增强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能力。
在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处于同业较低水平的情况下,银行已进一步下发通知,要求经营单位2018年三季度新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不高于一季度水平,四季度不高于三季度水平,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意见》还表示,从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底,将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单户授信额度上限,由10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王小四表示,这实质上可以鼓励银行支持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为小微企业创造了更多金融服务机会,并降低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金融机构的内部机制建设和考核激励,是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保障点,也是搭建小微金融服务链条的关键。
2017年,民生银行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并通过1100余家扎根市场与社区的小微金融中心、小微便利店等专业基层网点,满足小微客户融资、结算、保险、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需求,为730余万户小微企业及员工、上下游及家庭提供立体化、多样化金融服务。
建设银行则在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普惠金融midd-984发展战略,聚焦“双小”(小行业、小企业)。在组织机构建设上,建行逐渐形成了专业专注支持普惠群体的服务体系,自上而下搭建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垂直组织架构。目前已实现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全覆盖,着力推动普惠金融特色支行建设,持续下沉服务重心,超过80%的网点能够提供小微信贷服务。
银行则实行单设机构、单列计划、单独管理、单项考评,信贷额度优先支持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突出考核导向,将500万元及以下时点增量、1000万元及以下时点和户数增量指标纳入经营单位考核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方面,形成了多层级的专营机构,已设立47家特色支行、221家社区(小微)支行。
作为扎根浙江这一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活跃地区的城商行,泰隆银行一直以来是和小微企业一起成长起来的。王小四介绍,多年来,泰隆银行不断深化小银行自身特有的体制优势以及灵活高效的经营机制,近几年持续提升小微金融服务水平。推动机构和定位“双下沉”,全方位覆盖小微客户,通过根据小微企业特征总结的广义“三品三表”模式、“两有一无”模式,大大降低小微企业和农民市民获得普惠金融服务的门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银行推出了不少针对小微企业的线上金融服务产品,获客量和业务量均在短时间内有很大提升。商业银行的实践证明,金融科技能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业务流程、产品、风险管理、服务效率等,对商业银行影响较为明显。目前金融科技已经开始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特别是在提升用户体验、降本增效、风险管理等方面,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银行内部机制建设不断完善、产品创新推陈出新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效果持续。以银行为例,截至2018年6月末,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370亿元,增速19%。
上半年,民生银行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含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贷款)累计投放近2400亿元,截至二季度末,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含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超过3900亿元,同比增长500多亿元,增幅15%以上。
从全国范围来看,上半年,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5.4万亿元,同比增长12.2%,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1.2个和2.5个百分点。其中,普惠领域小微企业贷款(包括单户授信小于500万元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余额7.35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增速比上季末高3.6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目前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为2.75%,比大型企业高1.7个百分点,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贷款不良率更高,金融机构获得的收益较难完全覆盖风险。这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背景,背后有深刻的经济规律。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长效发展机制是打造小微金融可持续商业模式,持续以市场手段加大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供给。而商业模式可持续必须要基于小微经济的特点与规律,在降低业务风险成本、运营成本等关键点上下工夫。同时,在当前经济去杠杆、资金价格高企的大背景下,降低信贷资金成本也是小微金融财务可持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周伯婷说。
前述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注册信息、税费信息等相对分散,同时缺少有效的抵质押物,银行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的风险识别成本较高。
李晓芳表示,通过科技赋能与创新驱动,可以持续提升对小微企业等“长尾”客户服务供给能力。通过外部数据挖掘与内部数据整合,全面掌握小微企业全量信息,实现小微企业和企业主各类信息交叉、全景透明。“实践证明,通过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实行数据化穿透管理、工具化风险管控以及全流程系统机控,既有效控制风险,又降低运营成本,进一步让利给小微企业。”
周伯婷也认为,要以解决信息不对称为核心,完善小微客户综合金融服务,强化客户数据沉淀,搭建基于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风控体系,不断降低业务风险成本。
“通过大数据信息引入、整合、提炼,通过内、外部数据的整合和交叉验证,可以进一步解决授信作业中客户信息不对称、防范信用风险。”王小四介绍了泰隆银行在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方面的实践,即客户经理借助社区化管理,遵循“”和“到户调查”,通过“三品三表”让软信息和硬信息交叉验证,能够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对于银企信息不对称这一障碍,李晓芳进一步整合共享小微企业(包括企业主)分散在工商、司法、环保、房地产、税务、供电、水务等多部门的信用信息,并与银行系统直连,方便银行对小微企业各类信用信息进行全面了解,实现画像、精准服务。
另外,在当前资金价格整体处于高位的背景下,周伯婷还予以商业银行定向资金稳定支持,持续降低信贷资金成本。
“作为定位于小微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受区域化经营以及规模和网点数量的,在资金获取上的难度大,资金成本较高,间接影响到小微客群的融资成本。”王小四在支持政策上要有所倾斜,对于专注服务小微的金融机构给予差异化管理考核,以支持这些金融机构吸收更多的社会资金,降低资金成本从而反哺小微客群。
本文由 325游戏(m.325games.com)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