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四川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会议进行了深入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九寨沟地震是继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强烈地震之后,我省的又一次强烈地震,具有大、损失大、影响大和衍生灾害严重的特点。地震发生后,、国务院高度重视,习总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作出批示,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迅速响应、给予支持,为夺取抗震救灾重大胜利提供了坚强。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面大力支持下,省委、省团结带领灾区干部群众,最短时间启动应急响应,争分夺秒开展人员搜救,全力以赴抢救伤员,及时有序疏散转移游客和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千方百计抢通保通道,多措并举恢复灾区秩序,众志成城与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斗争,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抗震救灾工作转入过渡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阶段之后,省委、省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及时研究部署,扎实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地震发生3个月即全面启动灾后恢复重建。
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的必然要求,事关灾区长远发展和群众长远生计,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地震灾区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自然地分布集中,特别是世界自然遗产地遭受地震在国内尚属首例,推进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有利于提升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地震灾区属深度贫困地区,基础条件薄弱,经济发展滞后,交通、产业、教育、卫生等短板尤为突出,推进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有利于推动灾区加快发展、群众脱贫奔康。地震灾区地处高原藏区,“稳藏必先安康”战略地位重要,推进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有利于恢复和保持灾区正常社会秩序、藏区稳定和民族团结。地震灾区十年内叠遭两次强烈地震,对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旅游业发展影响大,推进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有利于灾区产业提档升级、实现长远发展。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充分运用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经验,紧扣灾区实际,针对受灾特点,和发展恢复重建新,注重恢复重建与生态、旅游产业提档升级、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文化传承、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结合,突出生态修复、地质灾害防治、景区恢复提升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建、城乡住房恢复重建等重点,推进科学重建、绿色重建、人文重建、阳光重建,探索世界自然遗产抢救修复、恢复、发展提升的新模式,整体提升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
(二)基本原则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节约优先、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绿色发展贯穿灾后恢复重建全过程,实行最严格的生态制度,生态资源消耗上线、质量底线和生态红线,推进生态系统修复,生态本底。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灾区群众的期待和安危冷暖体现到每一项工作中,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重建的最终标准,优先实施民生重建项目,全面提升灾区群产生活条件,增强灾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底线思维、安全。牢固树立“防范胜于救灾”,强化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和全域旅游安全意识,着力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效防治地质灾害,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和建设技术规范,确保重建工程质量,保障灾区群众和景区游客安全。
因地制宜、科学重建。统筹恢复重建与发展提升,综合考虑资源承载能力,严格落实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专项实施方案,科学合理确定重建规模、方式、时序。严格按照生态区、旅游产业集聚区、农牧业发展区、人口聚居区的功能定位,优化城镇和产业布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促进灾区可持续发展。
创新机制、强化保障。探索创新灾后恢复重建体制机制,推进依法重建,充分发挥灾区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渠道筹措重建资金,更加注重运用市场化办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重建,形成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强大合力。
(三)主要目标。用三年时间基本完后恢复重建规划任务,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显著增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样板,努力把灾区建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康的典范,早日向重新展现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的独特魅力,奋力夺取灾后恢复重建全面胜利,灾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生态自然美丽。世界自然遗产地位更加巩固,探索形成修复新模式。自然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维系能力不断增强,生态功能作用有效发挥。
灾害防治安全有效。隐患排查、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常态化,重点区域地质灾害得以积极治理、合理避让,城乡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抗震能力提高,保险意识明显增强,风险防范和损失补偿等作用有效发挥,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提高。
旅游服务整体提升。旅游设施全面恢复,旅游业态更加丰富,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游客观光休闲的安全感、便捷性、舒适度显著增强,国际生态旅游魅力小镇基本建成,多元化现代旅游服务体系和全域旅游格局逐步形成。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住房恢复重建加快完成,民族特色和地域风貌充分体现,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就业创业条件和宜居宜业宜游不断优化,群活品质持续提高。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相互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相互协调,绿色经济体系加快构建,生态有效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初步形成,资源节约型、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尊重自然、自然、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理,实行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最大程度恢复灾区自然生态功能。
(四)突出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修复。按照《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要求,和好自然遗产地的原和完整性。深入研究论证和制定详细方案,实施诺日朗瀑布、火花海等遗产点的动态监测与保育。友好、影响最小原则,探索灾后世界自然遗产地质、水文、景观、生态等修复新技术新机制。鼓励设立科研科普,开展地质活动、生态、等方面的研究观测。
(五)着力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加强震损林草湿地恢复和珍稀濒危动物栖息地修复,实施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增强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功能。修复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加大川金丝猴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麦吊云杉等珍稀野生植物,生物多样性。
(六)加强生态监测。合理布设野外监测站点,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整合各类监测系统,建设生态综合监测平台,提高生态监测能力。完善灾区监测设施,开展水、大气等质量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