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公告
  •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特色美食
  • 智库 郑明岩:“红+绿”乡村经典课程演绎农村办学精彩
  •   近几年,农村小学的学生择校现象愈演愈烈,这对农村学校的乃至发展提出了严峻的。因此,要真正留住学生,作为农村学校,就要从根本上办出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特长,提升学生的素养,走出一条适合农村孩子,适合农村教师,适合农村学校,适合农村家庭的特色发展之。

      诸城市大源学校的前身是龙都街道刘沟小学,刘沟村位于诸城市龙都街道最南端,离市区30余里,无公交车通行,交通极为不方便,老百姓称为“岭三片”。2014年9月份之前,刘沟小学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农村小学。几趟平房,几间教室,十几位老师,百十个孩子……2014年9月,学校迁址大黑龙沟村后,由山东大源建设集团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占地60亩,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按照规范化标准配备。拥有了一流的办学设施,如何借力发展,寻找学校特色发展的突破口,成了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特色学校的发展必须通过特色课程建设来实现。

      红绿二色是天地间最鲜艳的色彩,红配绿曾经是中国的经典颜色。几经论证调研,学校充分挖掘农村资源优势,以“感自然节律而立,蕴人文而丰”为旨,开发了“红+绿”乡村经典课程。建一所最美的农村学校,建一所城市的孩子向往的农村学校,成了学校特色发展的终极追求。

      【大红课程】“大红”是指红色传承课程,传承农村传统文化,提升的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做正正中国人。

      有专家形容:“我们丢掉的是那些有祖母爱意的东西,照此下去,我们将面临对一个完全没有自己民族味道的世界。”农村传统文化有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尊和个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民间文化遗产,就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根。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特有的民间文化艺术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不加以传承和,很可能会出现断层甚至消失。

      为此,学校在前期调研和梳理的基础上,发掘地方的民俗文化、民间绝活,并为课程资源,开发了红色传承课程。

      红色传承课程包括:诗词课程、建筑欣赏课程、玉米皮草编课程、黑陶制作课程、魅力葫芦课程……

      【大绿课程】“大绿”是指绿色自然课程,拥抱魅力大自然,培养的是学生的自然情怀——轻轻松松自然人。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里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低吟的油蛉,弹琴的蟋蟀……在《祖父的园子》里,萧红自在的生活:摘黄瓜、捉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两篇大家的文章,雷同之处在于处处可以让读者体味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情。

      学校坐落在万亩大源生态园区域内,拥有20余亩的种植园。学校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开设绿色自然课程,引领孩子们走进自然,回归自然,在大自然中,像野花一样、快乐的成长。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校园对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大自然,作为自然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把大自然接纳到课程中来。我们也需要通过一定的营造,将自然搬到学校里来,发挥教育的潜在力量。

      学校的教学楼内,分别以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来设计楼层主题,与四季有关的人文知识,每个主题都是孩子们喜欢的,亲自设计的,动手的,每天通过视觉上和心灵上的接触,来自然界的美妙与广袤,以此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东边的习耕园是一个孩子们规划的小型农场,种植的一百多种植物,通过班级认领,跟着老农学习种植蔬菜和农作物,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记录自然笔记,撰写研究报告,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学会认知,在劳动中学会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漾绿廊里长满了紫藤、凌霄,爬满了葫芦、吊瓜……这都是孩子们辛勤劳作的结晶,在享受丰收喜悦的同时,收获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乐,劳动教育真真切切走进了孩子们的学习中。丰稔亭前悬挂着陶行知先生的这幅对联:和马牛羊鸡犬豕交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这正是学校校园文化设计的写照。

      让孩子们在农场里学会习耕;在生命角里感受生命成长的神奇与伟大;在廊道文化中寻找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元素与场景……校园的“大自然”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获得直接经验的空间,投入其中,学习、教育、探究、传承无处不在。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喜欢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教学,从而培养出许多的贤哲之士。理想的学习应该在大自然中。

      《易传》中提出:人要与自然的“四时合其序”。学校按照“感自然节律而立,蕴人文而丰”的原则设计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依据时令的变化,尊重自然,将活动以节日的形式固定下来:春耕文化节、夏耘远足节、秋收狂欢节、冬藏品书节。每个节日的设计包括感受节气和人文两部分内容。

      1.春耕文化节。草长莺飞的四月,正是踏青的季节,学校的春耕文化节拉开了序幕。利用“惊蛰开犁、春分立蛋”等节气习俗体验活动,挖掘自然资源;“清明祭扫、义务植树”等社会人文关注活动,挖掘人文资源;既引领学生朗诵“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的美文,欣赏大自然的美丽,亦带领孩子们在春光里“忙趁东风放纸鸢”,体会春天放飞的乐趣。

      2.夏耘远足节。农村的夏天有着迷人的独特魅力,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归巢的鸟儿,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真正了解农村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的情怀,学校利用暑期长假,和城市学校结对子,开展远足活动,在家长的带领下,孩子们游历名山大川,江海湖泊,乡村城镇,在游学中认识自然,认识农村,认识生活,激发孩子们对自然、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秋收狂欢节。学校的东边是占地20余亩的习耕园,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种植课程。春天,习耕园里一片葱绿;秋天,习耕园满眼的金黄。学校组织孩子们举行秋收活动:种花生的收花生,种谷子的收谷子,种地瓜的收地瓜,种豆子的收豆子,种葫芦的收葫芦……整个校园在沸腾,孩子们彼此交换各自的劳动果实,你吃我的花生,我尝你的地瓜,体味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真正含义。

      组织孩子们走进万亩生态园:红彤彤的山楂,金灿灿的柿子,黄澄澄的香梨,粉嘟嘟的苹果……孩子们走进秋天,看到的是丰收的喜悦与沉甸甸,那种对自然的、对农村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秋天是果实丰收的季节,亦是学习收获的季节。各个兴趣班的孩子们要申请在狂欢节的某一天,对全校同学展示他们的才艺。学校根据各个兴趣班的申请,统筹安排展演时间,孩子们在各自的舞台上大显身手:跳舞的跳舞,踢球的踢球,插花的插花,嫁接的嫁接……根据现场表现,小观众们会投出最佳表演者,获得的礼物是优先认领自己可意的一小块种植。

      4. 冬藏品书节。冬天是生机潜伏,蛰藏的时令。在这大雪纷飞的冬天里,领着孩子们在书的海洋里畅游、想象。《春天在哪里》《十三岁的夏天》《田园之秋》《雪中的朋友》这些带着四季温度的书籍,走到了孩子们的心里。孩子们在阅读中,静静地期待春天的到来,期待夏天的蓬勃,期待秋天的热闹,静静地守候冬天的漫长。不同的年级制定不同的阅读内容,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的持续兴趣。

      读万卷书,行万里。每月一形式,让学生爱上阅读。大雪纷飞的冬天,举行讲故事比赛,《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推荐游学,课前三分钟,春节风俗大调查等等,让孩子们在冬天里感受更多的是人文的力量。

      走进四季的活动设计,引领孩子认识自然,欣赏自然,问奇于山川,探美于林泉,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充分挖掘农村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一类是动手操作型课程:田野里飘来的花香——插花艺术课程,难忘那一墙葫芦——魅丽葫芦课程,种在时光里的向日葵——种植课程,建筑师凝固的历史——一座建筑的内涵,编织秋天的童话——玉米皮草编,粮食的味道——种子贴画课程,心随绿叶飞——叶贴画课程,泥与焰的传承——黑陶课程,为了一冠不同的葱绿——嫁接课程,每一块石头都梦见钞票有故事——石头画课程,农历的天空下——二十四节气课程。一类是课题研究型课程:带着课题,走进田野进行植物调查活动;走进山林,进行动物调查活动;走进水域,进行水质污染的考察与研究。

      中国的葫芦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已经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开发的《魅丽葫芦》课程,不只是指导孩子们掌握葫芦的种植,管理,采收,艺术设计前的挑选、处理、绘画、烫制、雕刻、上色等,而且还让孩子们了解葫芦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并随之开发了葫芦丝课程。魅丽葫芦课程,提高了孩子们的艺术和人文素养。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创造发明,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大自然观。学校印制了《二十四节气》校本教材,分春夏秋冬四个版块,从节气与节日、节气与民俗、节气与农事等方面,了解节气与人们的关系。课程的开设意在通过二十节气中延伸出的丰富文化,培养儿童审美情趣、文化品格和科学态度。

      源于本土的多彩校本课程,不仅引领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艺术、人文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

      循着动起来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的创意,将学科课程与自然课程进行整合,把学生带进大自然的课堂。

      在思品课教学《爱惜粮食》一课时,和自然体验活动相整合,带领学生在习耕园劳动,他们真切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那么珍惜粮食就水到渠成了。在体验中,孩子们的思想品德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在劳动中,大自然用它创造的神奇力量,用它特有的礼物地回报人们的劳动,从而培养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感情。

      儿童的想象来源于现实生活。青青的小树,的鲜花,戏水的小鱼,飘香的丹桂,悠悠的庭院,淙淙的流水……自然是美育的大课堂,万千美景,姹紫嫣红,引人入胜,这些都为绘画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美术教学时,将课堂引入自然。走进大自然的美术课,能够让学生更加贴近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寻找更多的素材,活跃思维,增加兴趣。通过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与习惯,并与身边的大自然保持亲密的关系,轻松愉快地接受自然。

      开设种植课程,与科学课整合,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与语文课整合,记录生长日记,为学生的作文写作提供素材;与数学课整合,让面积计算、计量单位换算等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田间地头变得直观鲜活;与综合实践课整合,带领孩子领略大自然的美丽……

      基于学科素养的课程整合,让学生领知识与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大自然中,大大缩短学生与课程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积极投入到知识学习搭建起一个良好的平台。

      学生潜能得以开发。“红+绿”乡村经典课程,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的学习途径。通过亲身的参与实践,孩子们获得了对自然、社会、他人、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从而初步形成了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发展的责任感,逐步形成了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变革所要求的基本品质。

      办学特色逐步形成。春节前夕,学校组织的“走进家乡春节,感受民风民俗”的主题实践活动和六一节举行的“觅文化源 做有根人——探寻家乡文化之旅”活动,均在得以报道,得到了社会的好评。看到孩子的变化,看到老师的变化,家长满意了,百姓满意了,学校前来报名转学的家长络绎不绝。学校现有教学班14个,学生500余名,教师40余人,办学规模逐渐扩大。

      教育同仁广泛关注。今年7月10日,作为唯一一所农村学校,学校成功举办了育年会分会场展示活动。《都市导报》在他们的头版头条发表文章《感自然节律而立 蕴人文而丰》;著名文学教育家傅东缨老先生评价:一所农村学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参会校长用《桃花源记》里的这段话“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来形容学校,并且发出由衷的感叹“真有一种想把自己留在大源的冲动。”

      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学校开发的“红+绿”乡村经典课程,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立足本地的乡土文化,让孩子走出课堂,走进自然,游历家乡,体验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了解农村生活的快乐与惬意,从而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生态情怀、热爱家乡的人文胸怀,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涂抹最美丽的、最经典的中国色彩,最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文章由325棋牌提供发布